水是生命之源,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。那么,水质检测究竟如何进行?又包含哪些关键检测项目呢?
水质检测首先从采样开始。根据检测目的,选择合适的采样点至关重要,如饮用水源地、工业废水排放口、河流断面等。采样时需使用经严格清洗、灭菌的采样容器,避免污染样品。采集完成后,及时记录采样时间、地点、环境等信息,并妥善保存运输,部分水样还需添加保存剂或低温冷藏,防止成分发生变化。
到达实验室后,检测工作正式展开。检测人员会根据水样类型和检测需求,选择相应的标准方法和仪器设备。物理指标检测常通过感官和仪器测量,如测定水温、颜色、浊度、透明度等,直观反映水的外观状态;化学指标检测则利用化学分析方法,测定酸碱度(pH 值)、硬度、溶解氧、化学需氧量(COD)、生化需氧量(BOD)、重金属含量(铅、汞、镉等)、余氯、氨氮、亚硝酸盐等,这些指标能揭示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;生物指标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、培养计数等方式,分析水中细菌总数、总大肠菌群、耐热大肠菌群、浮游生物等,评估水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。
不同用途的水,检测项目和标准有所差异。饮用水检测项目更侧重于微生物、重金属、消毒剂残留等,确保符合人体健康要求;工业用水检测会关注硬度、酸碱度等,防止设备结垢、腐蚀;渔业用水则着重检测溶解氧、氨氮等指标,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。
随着科技发展,水质检测技术不断革新,从传统的人工操作逐步向自动化、智能化转变,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大幅提升。水质检测是保障用水安全的重要防线,每一项检测项目都如同 “哨兵”,守护着水资源的质量与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