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用水安全是关乎每个人健康的大事,而判断饮用水是否达标,需关注多个关键指标。这些指标如同衡量水质的 “标尺”,从不同维度保障着我们的饮水安全。
微生物指标是饮用水安全的重要防线。细菌总数、总大肠菌群、耐热大肠菌群等是常见的检测项目。总大肠菌群主要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,若水中检出,表明水源可能受到粪便污染,存在肠道致病菌、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风险;耐热大肠菌群比总大肠菌群更能准确反映粪便污染程度,一旦超标,意味着饮用水存在较高的致病风险。
化学物质指标同样不容忽视。重金属指标中,铅、汞、镉、砷等对人体危害极大。铅会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,造成智力低下;汞可损害人体大脑和肾脏;砷是明确的致癌物。此外,余氯也是重要指标,适量的余氯能持续杀灭水中残留细菌,保证饮用水在输送过程中的微生物安全,但余氯含量过高会产生刺鼻气味,还可能与水中有机物反应生成有害的卤代烃等副产物。
物理性质指标则直观反映水的外观状态。pH 值衡量水的酸碱度,我国饮用水 pH 值标准为 6.5 - 8.5,pH 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的口感,还可能腐蚀输水管道;浑浊度体现水中悬浮物质含量,浑浊度高不仅影响水的感官性状,还可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,影响消毒效果。
饮用水的微生物、化学物质和物理性质指标相互关联,共同构建起饮用水安全的评价体系。无论是家庭日常用水,还是水源地保护、水厂生产管理,严格把控这些关键指标,才能确保每一滴入口的水都安全可靠,守护好人们 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